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江西高教网: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来九江学院作学术报告

作者:www.JJU.edu.cn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17日 08:43浏览次数:

  11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九江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潘际銮教授回校讲学。晚上7点,九江学院文友楼一楼报告厅济济一堂,潘院士在这里为大家做精彩报告“创新之路”。九江学院甘筱青校长主持报告会,该校领导、处级以上干部、教师代表和科研骨干、高年级学生代表等聆听了报告。

  潘际銮院士1927年12月24日出生于九江,1948年清华大学机械系毕业,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材料科学与工程评审组组长、国际焊接学会副主席、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南昌大学校长等。曾获中国焊接最高荣誉奖、北京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潘院士虽已82岁高龄,但他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他先以瓦特与蒸汽机的发明、居里夫人与镭的发现和马克思.普朗克与量子论的创立等3个历史上重大创新的小故事为我们阐述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客观存在第一性、主观认识第二性;理论是客观规律的总结,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但实践可能修正理论,甚至创造理论;理论与实践是螺旋式上升;继而揭示实践是创造的泉源。希望青年学子打好理论基础,加强实践能力,前人的基础 + 自己的实践 = 才能创新。他又通过我国学者华罗庚、袁隆平的治学事例告诉我们,自由的学术环境、执著的学术追求和“不怕挫折、不畏艰难”崇高的贡献精神是科学创新的必要条件。潘院士同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通过介绍清华大学焊接专业6个创新案例,总结了焊接专业经验,即“国家需要,勇于上马;迎难而进,敢于攀登;大兵团作战,战斗中成长;追求贡献,淡薄名利”,这也是科研工作者的准则。潘院士还对我国自主创新不足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当前科技界存在着近功急利、浮躁情绪、炮制论文、弄虚作假等不良倾向是罪魁祸首,指出其根源在于不适当的学术评价体系和频繁的评估制度。寄语九江学院广大师生要“潜心治学、宁静致远、追求贡献、淡薄名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创新之路。

  潘院士还与九江学院师生进行了良好的互动,并畅谈了他参加北京国庆60周年庆典的感受,让该校师生员工得以共同分享这份荣耀和幸福。

  九江学院甘校长在主持报告会时感谢潘院士一直以来对家乡大学九江学院成长和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甘校长说,潘老不倦的人生追求、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今天作的“创新之路”专题报告很精彩,帮助我们开拓了思路,丰富了学识,对九江学院党政班子践行科学发展观,把握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该校师生们以后的教学和科研的创新有很大的启迪和帮助。(江西高教网2009年11月16日“普通本科教育”栏目 http://gaojiao.jxedu.gov.cn/jxedu/JxeduRoot/jxgdjyw//ptgj/2009/11/20091116103153955.html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Email:jjuxb@jju.edu.cn     邮政编码:332005   
招生电话:0792-8310030 8310031    

Copyright © 2020 九江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赣ICP备10004574号  公安备案号:36040002000119

访问统计:您是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