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新华网江西频道:青阳腔的守望者

作者:www.JJU.edu.cn 发布时间:2011年08月12日 22:35浏览次数:

刘春江(左二)和殷武焕(左一)在乡中唱青阳腔(5月20日摄)。湖口县付垅乡殷山村79岁的殷武焕是青阳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是湖口戏痴刘春江稔熟的20余位青阳腔老艺人中仅存的硕果。在老人光线昏黄的旧屋里,两个老友在一板三眼的节奏下唱上几段老人的“成名曲”《白兔记》是他们快乐却又将逝的韶光。

  新华网江西频道8月14日电 1943年出生的刘春江本是黄梅戏出身,后调入江西湖口县文化馆工作。1980年,刘春江到文桥乡进行文化调查时,当地人称为高腔的地方戏唱腔曲调高昂引起了他的关注,后经查阅资料才知道这就是戏曲专家流沙认为的:“都昌、湖口、彭泽三个县唱高腔即‘青阳腔’,是明朝的‘青阳腔’一脉相承下来的,保留得相当完整。” 青阳腔在明嘉靖年间盛极一时,被称为“徽池雅调”,徽剧脱胎于青阳,故青阳腔被誉称京剧“鼻祖”和戏曲的活化石。为了使盛极一时的青阳腔延续下来,刘春江踏上了青阳腔搜集、发掘、整理和研究的艰辛之路。30多年来,他不仅遍访湖口城乡,还深入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河南等与青阳腔有“血缘关系”的地方采风。他寻访了300多位老艺人,搜集了36本青阳腔全本戏,60多本单折、杂出小戏的手抄本,曲牌448首,音乐资料50余本,录制音响资料110多个小时,拍摄老艺人和青阳腔业余剧团剧照及各类资料2000余幅,青阳腔脸谱46个。伴随着无数个不眠之夜,刘春江呕心沥血30余年,整理编著了150余万字的《江西青阳腔考》和《江西青阳腔音乐》。

  但是,要让一门古老的艺术再次勃发生机,如果仅仅是陈列这些资料,显然并不够。刘春江有自己的忧虑,更有自己的思考,“发扬青阳腔艺术,不能把它放在陈列馆,而是要恢复成活态的艺术,要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发生关联,这样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和传承。”

  2007年6月,九江学院与湖口县正式签订了保护传承青阳腔戏曲文化合作协议,并聘请刘春江为九江学院兼职教授,湖口青阳腔成为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在课堂上,他着重让学生了解青阳腔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色;用录音、视频教学,带领学生观赏老艺人的表演。刘春江还与学院欧阳时来教授合作,在青阳腔中加入现代音乐元素、进行现代创作,把古谱转变成了通俗易懂的简谱,将青阳腔“改良”成了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2008年8月,在刘春江的积极推动下,老艺人殷武焕创办了武焕青阳腔传习所,开始免费招收学员,免费外出到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辅导说戏教唱,免费为大专院校师生讲课示范。在传习所,他有22个徒弟,其中学唱青阳腔的有10多个。开办传习所以前唯一的徒弟周论荣已经是付垅乡青阳腔剧团的团长。平时,殷武焕和他的徒弟们外出“商演”,主要是乡村里有人“抬菩萨”、“修族谱”、“祝寿诞”时,他们去表演助兴,以祈求平安吉祥或热闹一番。“这仍然是古老传统的延续,但总算保留住了青阳腔的‘根’,能走到这一步,已经非常不容易”, 周论荣如是说。(新华网江西频道2011-08-14 09:58:59 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2011-08/14/content_23457524.htm

刘春江在查阅青阳腔的手抄本

刘春江在指导九江学院学生

刘春江在指导九江学院学生刘晓梅的毕业论文,刘晓梅将青阳腔研究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

刘春江在九江学院兼任教授,学生修习青阳腔是艺术专业的必修课

刘春江在整理他收集的青阳腔古本和所著的书籍

刘春江(左)和九江学院的欧阳时来教授(前)尝试将青阳腔进行现代化改造

刘春江收集的青阳腔古本和他所著的书籍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学校地址:江西省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   
Email:jjuxb@jju.edu.cn     邮政编码:332005   
招生电话:0792-8310030 8310031    

Copyright © 2020 九江学院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赣ICP备10004574号  公安备案号:36040002000119

访问统计:您是第位访问者